
我们上次说到,最“普通"的ODS柱似乎不耐强酸,不耐碱,不耐纯水。
我们今天继续:为什么ODS不耐纯水?
谈这个绕不开“相塌陷"这个词。鉴于我们发现大家对“相塌陷"这个词理解各异,为了便于讨论,请先允许我们来说下月旭对其的理解:疏水的键合相在遇到高比例的水相时,由于两相无法融合,固定相会发生“蜷缩"以尽量减少两相之间接触面积的现象,就如同水在荷叶上,或是在我们的冲锋衣上会缩成一个球形的水珠一样。这本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可是我们却发现有不少同行“谈之色变",似乎这会造成多可怕的后果一样。难道耐纯水的ODS填料上的烷基链遇到纯水就不会“相塌陷"了?那我们的工程师岂不是设计出“超自然"产品了?
事实显然不是如此!除去少量做超大分子所使用的无孔硅胶,我们普遍使用的是多孔硅胶,为了实现最佳的分离效果,我们需要样品、流动相与固定相三者充分接触,这就需要我们的流动相可以做到携带样品在填料孔中自由进出。由于两相不融合的存在,可能导致流动相无法顺利进入填料孔中,从而发生保留性能的变化。那怎么办呢?其实不难想到,流动相是否可以顺利进入填料孔中,应该是取决于孔内部的整体情况,而不是孔中某一个小部分的亲水或者疏水情况。因此大伙所看到的种种填料设计,比如:降低主链的键合密度;在主链或是封尾引入极性基团(包括不封尾);增大孔径……都可以使得我们的填料“更加亲水"。
那这个孔的整体极性到底要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到真正的“亲水"呢?很抱歉,我们还是不知道,同时我们也认为没有必要知道。填料所标的孔径仅仅是一个平均值,实际每个孔的直径和形状都不相同,再加上不同的使用温度、柱压等因素,我们认为大伙经?;嵛实摹澳忝钦飧鲋铀啾壤罡吣苡玫蕉嗌傺?这个问题应该由大家实际的实验结果来决定,而不是听取我们的一面之词或是基于理论的一通分析。这里提一句题外话:对于大极性的化合物,亲水ODS是不是一定保留比常规ODS强这个问题,结果还真不一定!其中的原因我们也进行过一些分析,由于涉及面比较广,在这里就不展开了。大伙以后遇到大极性化合物的时候一定要多尝试一些柱子,亲水的和不亲水的、都是亲水但结构不同的……
一直到这里,我们发现“四大金刚"只出现了三个,没错,Ultimate XB-C18还没有出现。这是最最普通的ODS,普通到我们自己内部都经常会打趣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可是我们在这里其实忽略了一个大前提:普通ODS这个“普通"的概念是我们定义出来的。只要是ODS柱,都可以出现在USP的L1中。到底什么是最“普通"的ODS,我们并没有找到一个非常
的定义。月旭也仅仅是习惯于将这款使用传统硅胶,键合最常规的十八烷基硅烷链,采用三甲基氯硅烷封尾的“元老级"产品作为与其他产品进行比较的一个标准而已。我们经?;岜晃室桓鑫侍猓何衣騒timate C18是不是就可以取代你们的XB-C18了?不好意思,真取代不了。由于硅胶基质的不同,两款色谱柱在选择性上经常会出现差别,尤其在弱酸性到中性条件下分析可电离化合物时,这种差别往往会尤为明显。
我们还注意到了市场上一个普遍的“误区":碳载量越大越好。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高的碳载量意味着更高的键合密度,于是“更大的空间位阻,可以更有效地分离异构体"这一说法孕育而出。我们姑且不去评价这种说法的使用范围有多大,当我们没有分离异构体,或者说分离的异构体不是靠“空间位阻"能搞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是应该选择更高键合密度的色谱柱呢?至少在我们看来,不应该。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为了宣传而一味地只说它好,却忽略了“空间位阻"本身是一种“阻力"这一事实,反映到实际应用中,它会影响我们的柱效。
了解Ultimate XS-C18的同行们一定都知道,其柱效和峰形是不如XB-C18的。尽管色谱柱有着诸多看似科学且客观的技术指标,可这些仅仅能帮助我们判断其大致的特点,而与色谱柱的好坏没有关系,能让我们判断好与不好的
方法,是实际的使用结果。月旭长期的积累告诉我们,在什么硅胶上用多大的键合密度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个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市场反馈才能摸索到的平衡点。
因此在月旭看来,基于目前的技术,我们不应该去期待一款“全能"的色谱柱上市,而是通过“一套"色谱柱来达到一个“够用"的效果。同时,我们也希望本文所分享的一些月旭理念能为大家后续使用色谱柱提供更多的思路?!八拇蠼鸶?没有过时,他们是经典,值得我们去不断发掘更多的应用场景!